传承红色基因,深根红色沃土、讲述红色故事!我是今天的党课主讲人柯超。
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。习总书记说过:未来属于青年,梦想寄予青年。100年前,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,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。
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位丹江口籍进步青年。他叫孟宪章。是十堰市乃至鄂西北地区极少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之一。孟宪章,1895年生于均州(现丹江口市)城关朝武街号永之,字立言。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,他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北京法政专科学校、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和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。1919年,他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,他一直致力于救亡图存,打倒军阀的斗争。1925年,他编著了《世界最近之形势》两册以唤国人觉醒,发奋图强,挽救民族危亡。1926年,北伐军攻克武昌,他立即与中共创始人董必武、李汉俊联系,劝说吴佩孚部属的张联升投诚,后来策反成功,张联升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独立师,孟宪章任政治部主任。1927 年蒋介石发动 412反革命政变,张联升与之合流,大肆屠杀共产党人。孟宪章愤而辞职,赴河南山西投冯玉祥将军。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随从秘书、内防处副处长、宣传处处长等职。1931年,918事变爆发。1933年,孟宪章和吉鸿昌奔赴张家口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,同盟军英勇善战,收复了察北四县,名声大震,把日军赶出了察哈尔省。这是九一八之后中国军民抗日的一个大胜仗。
1937年,七七事变爆发,孟宪章回到武汉主编《民族战线周报》。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主张。1938年日军攻打武汉,武汉失守前夕孟宪章随第五战区转移到老河口。第五战区司令部设老河口由李宗仁任司令,负责洛阳襄阳衡阳一线的防守任务。在第五战区司令部,孟宪章向李宗仁建议:司令长官,当今战事吃紧,伤亡惨重,急需补充后备力量。否则,三阳一线一日失守,日军必将直逼重庆和西部地区,我整个中国将沦入敌手,我建议创建一所战时干部培训学校,以应战事之需。李宗仁听后说道,所言极是。那么永之认为这所学校应该建到哪里?孟宪章答道:我五战区司令部设在老河口。水路上行180里,就是我的老家均县,那里人文底蕴丰厚,文化比较发达。而且又是抗战后方,还有老白公路可以到达,我建议军校设在均县。1938年冬天。李宗仁派孟宪章回到故乡均县筹建第五战区战时干训团,也就是后来的黄埔军校第八分校。建校后,孟宪章任少将政治教官。1939年到1944年期间,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培养出学生军官6872名,这些都是后来的抗日骨干力量。
1940年,受冯玉祥将军推荐。孟宪章赴重庆,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处设计委员,同时兼任,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室委员。在这期间,他利用这一合法公开身份保护了大批共产党员,和一些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事业做过有益工作的大学生。抗战胜利后,孟先生,积极撰文,揭露蒋介石假共和、假民主、假宪政面目。并积极筹建九三学社,向中国共产党靠拢。
建国后,孟宪章任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委员,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,九三学社中央常务理事、宣传部长。在此期间他编写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理论著作和教材。
1953年1月1日,孟宪章逝世,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享年 58岁。
纵观孟宪章的一生是爱国进步的一生,是追求真理的一生。他文武兼备,用毕生的精力,以笔为剑,勇于斗争;投身革命,推进民主。习总书记说:"我们青年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,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,骨气,底气"。今天,我们要像孟宪章一样,不负时代,不负韶华,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,努力实现民族复兴,国家富强,人民幸福!
作者:柯超 修改:王海粟